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持续拓展和深化我国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2024年1月5日,我校举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晓琴研究员、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会议邀请了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名家担任主持并点评。
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晓琴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生态文学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以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力量。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动对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出的时代命题,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为推进国家及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不断增智添力。连续八年举办的生态文学高层论坛不仅例证了南林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的历史担当,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学校在生态文学研究领域持久的学术影响力与号召力。
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首先肯定了连续举办八届的南林外国生态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学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杨教授指出,外国生态文学研究需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学理阐释和话语支撑。杨教授还强调,作为研究外国生态文学的中国学者,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等关键词展开中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增进中外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会通和互释,在比较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所植根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优秀基因和创新发展模式与动能,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效能。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处高晓琴处长主持。她简要回顾了南林生态文学高层论坛连续举办八年的历史脉络,并逐一介绍参会嘉宾。她指出,在我国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举办本届论坛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全国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南林引领力”,也必将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贡献“南林智慧 ”。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主持了上午第一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她简要梳理了浙江大学吴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的发言要点并给与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吴笛教授与欧美诗歌中森林意象相关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关怀,而曾艳钰教授针对非洲奇幻叙事中的种族生态研究则启发学界重审种族身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浙江大学吴笛教授的报告《欧美当代诗歌中的森林意象及其生态意蕴》从欧美诗人森林书写传统、森林与人类共同的灵性与情感、作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隐喻的森林意象三方面探讨了欧美诗歌中的生态意蕴。吴教授认为,欧美诗歌中的森林意象有着深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思想,诗人抒写森林的根本目的在于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警示和伦理启迪。
在《当代美国非裔奇幻叙事中的种族生态》报告中,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通过分析多部具有代表性的非裔美国奇幻文学作品,揭示种族和环境正义如何在文学创作中交织、奇幻叙事如何通过虚构世界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种族问题和环境危机,以及当代非裔美国奇幻叙事中的种族生态所折射的种族身份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主持了上午第二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他指出,唐伟胜教授的报告将“人-物合体”的叙事传统置于西方哲学系统中考察,将文学观与哲学思想对应起来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田俊武教授对生态批评进行了批评,其报告不仅梳理了生态批评史,而且指出其中不足并给出具体建议。查教授充分肯定了两位教授报告中的问题意识,指出学术研究应从问题出发,凸显新意,启发他人思考。
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在《从万灵论到自然论:论西方人-物合体叙事传统》报告中认为,在西方“人-物分离”的显性情节下面,一直都有着“人-物合体”的隐性叙事进程,并经历了从古典主义时期的“万灵论”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审美直觉论”再到当代的“自然论”三个变化阶段。唐教授以西方文学作品为例,强调需厘清“人-物合体”叙事传统的发展演变,同时也要阐明该传统与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的异同。
在《当代生态危机、文学表征及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滞定性窠臼》报告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俊武教授首先梳理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发展史,继而指出中国学界生态批评的三大弊端。针对如何走出生态批评的窠臼,田教授也给出了三点建议。在报告的最后,田教授提出,生态文学批评如何走出自己理论的困境,是当代致力于研究生态文学的学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了上午第三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王教授认为,胡志红教授的发言充分例证了不断更替和创新的人文批评理论总在牵引着文学批评的走向,引发了学界对经典文学批评的再思考;陈世华教授的发言提供了一个既具历史感、又有宽阔谱系的日本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全景。
西南交通大学胡志红教授的报告《莎士比亚研究的生态转向:缘起、演进、视野及其挑战》梳理了莎学生态转向的发展历程、理论视野及挑战。胡教授指出,生态批评的波浪式推进和环境人文学的兴起为莎学生态研究提供了多元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理论话语,催生了“生态莎士比亚”这一莎学研究新增长点。胡教授的发言为国内莎士比亚生态研究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文学的生态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启示。
南京工业大学陈世华教授在《日本近代以来“生态文学”谱系研究》报告中指出,日本作家因核辐射、疾病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开始关注生态议题,并衍生了“生态文学”群。陈教授的发言围绕日本近代以来水俣病文学书写、传染病文学书写、食品安全文学书写、“核”文学书写、自然灾害文学书写等内容展开,全面梳理了日本“生态文学”书写谱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日本“生态文学”的书写范式。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主持了下午第一场论坛并做了精彩点评。罗教授充分肯定了邹涛教授和张海榕教授报告中的中外对比研究对当下学术研究和学术走向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两位教授的报告都注重文本分析,阐释清晰、视野开阔,深刻呈现了世界与本土之间、当下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电子科技大学邹涛教授的报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阿尔玛<决译者>中的非洲现代化困境及出路探寻》以加纳作家艾伊∙奎∙阿尔玛的小说《决译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框架,探讨非洲现代化进程展现的资源、环境、人方面的困境,并分析阿尔玛在作品中提出的走出困境的可能选择。
河海大学张海榕教授的报告《文明互鉴视角下中美河流文学书写研究—以大运河和密西西比河为例》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上》与中国作家徐则臣的《北上》为例,对比分析了中美河流文学书写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内涵。她认为上述两部作品中同向异构的“全球本土化”叙事揭露了不同国别作家在面对“本土”与“全球”时的思维差异与价值选择,折射出中美河流文学作品间的互鉴价值。
南京大学何宁教授主持了下午第二场专家论坛并做精彩点评。他指出,邱小轻教授的发言将物质生态批评的核心概念“物质叙事力”与瑞克·巴斯的小说文本紧密结合,为学界提供很好的研究范本;韩启群教授的发言对新物质主义做了非常全面的理论梳理,并提出从中国视角出发进行中外文明互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邱小轻教授在《自然万物的叙事力—论瑞克·巴斯的复魅叙事》报告中从三方面论证了巴斯笔下的神奇指向是自然万物的强大叙事力。邱教授认为,巴斯在荒野亲历的神奇事件以及小说人物迷魅于自然万物的语言等均展示了自然的表述行为和重新使人魅惑的主体性。复魅叙事呼应了物质生态批评赋予叙事的本体论意义,激发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伦理反思。
南京林业大学韩启群教授的报告《新物质主义:核心思维、生态价值与中国视角》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辩证审视了物转向的内涵演变和新物质主义的核心思维及生态价值。韩教授指出,基于对新物质主义生态价值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推演新物质主义作为他山之石之于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乃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论坛闭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学报专职主编朱凯主持。他指出本届五场论坛内容充实、点评精彩,让听众受益匪浅。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莉萍教授在闭幕辞中指出,各位专家的发言用辩证思维对当代外国生态文学进行探究式、创新性的阐释,呈现了生态文学研究的前沿动向。与以往七次论坛相比,本届高层论坛更有高度、深度和广度,为外国语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陈院长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为有志于生态文学、生态文化研究的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本届高层论坛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林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协办。
版权所有 © 2019-2021 南京林业大学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 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159号 邮编:210037 电话:025-8542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