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
首页 >> 智库动态
国家公园与保护地研究中心召开2020年总结年会
2020-12-04

11月28日上午,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国家公园与保护地研究中心(以下称“研究中心”)在南林大厦四楼会议室校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座谈研讨会。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兼人文社科处处长高晓琴,国家公园与保护地研究中心主任汪辉,副主任贾卫国、毛岭峰和沈苏彦,经管院、园林院、生物院、艺术院等单位的中心成员参加会议。江苏省林业自然保护处戴怀宝处长、南京市绿化园林局规划建设处朱海琦处长、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张小军副主任、栖霞区规划和资源局吴守明主任、南京市园林工程管理协会赵康兵会长、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小钊副总工程师、南京市公用大千数字城乡建设有限公司臧宁总经理、南京市桢华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李晓军总经理等出席会议。

高晓琴主任代表研究院致辞,向各位到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高主任表示研究院的成立旨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于地方建设,更好发挥林业高校优势,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汪辉教授向参会人员介绍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成员、代表性成果和相关活动,指出南京林业大学在国家公园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实践渊源深远,近年来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目前,我校研究人员及研究中心成员承担了国家公园方面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有关项目实践。过去的一年里,研究中心多次举办或承办了国家公园与保护地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并开展现场考察调研。接下来,研究中心成员分别对各自领域的研究背景和成果进行了汇报。

毛岭峰教授代表南京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研究团队介绍了团队基本情况和代表性工作,并针对中国全区域植物多样性分布的系统性研究、保护区优先级等方面提出建议。贾卫国教授在基于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协调机制,同时提出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和推广条件有待总结。

葛之葳副教授阐述了湿地植被研究、植被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实验成果,提出“环黄渤海保护地整合”的观点,并从人对群落的影响谈生态旅游针对性,他强调,生态本底调查是基础。

何疏悦副教授汇报了国家公园标准编制、全生命周期游览等方面的成果,并针对自然教育的课题,表示“生态意义不应标准化”,对比美国的市域内自然教育,提出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景观与人关系的思考和国民自然教育的方式问题。

曹加杰副教授将自然保护地的现象应用于城市绿地,面对城市水环境问题,对观赏植物外来种和本地种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提出“人工干预的城市环境如何自我循环”的展望。

仇梦嫄老师从人地互动视角探讨了自然景观对人的身心影响,通过比较中澳旅游者对声景体验差异,进行旅游地康复性景观建设差异化的思考。

会议下半程,到场嘉宾介绍相关单位情况,并探讨了相关合作和研究中心发展建议。

戴怀宝处长围绕政策介绍了江苏省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本情况,同时阐述了自然保护地相关工作的五大体系。他肯定了研究中心的丰硕成果、科学态度和职业精神,并对研究中心的工作拓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朱海琦处长简要介绍了南京市保护地的基本情况和整合优化工作,表示保护地后期发展方向的研究具有潜在空间,同时也对研究中心的多样性本底、自然保护教育形式的研究表示认可。

张小军副主任简述了玄武湖基础设施改造工作,针对“如何改变供给侧从而体现公园价值”、“自然和历史如何衔接”等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对推动行业发展进行了展望。吴守明主任从规划角度,探讨了保护地对人、对城的价值。

赵康兵会长表示科研应走向市场,要和企业做好对接,将投入经费转化到生产生活。

刘小钊副总工程师表示行业管理应与上位结合,达到产学研一体化,开展针对性研究。同时,他建议定期发布阶段性成果,提升影响力,将成果利用于政府文件的制定。

臧宁总经理具体针对公司三大内容板块之一的综合开发,提出城乡结合部的开发与自然保护地的文旅康养等全产业链开发具有紧密联系,探讨与研究中心合作的可能性。

李晓军总经理从学校课程教育的角度,提出应加深景观工作者对生态理解,通过多专业跨学科教育,提升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本次研讨会进入尾声,研究中心主任汪辉教授再次感谢各位嘉宾、领导、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会议,感谢大家对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有机会再次进行深入研讨。